一提起“稻田养蟹”,人们恐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盘山模式”,作为闻名全国的“盘锦大米”的重要产地之一——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这里除了盛产大米,河蟹产业也是远近闻名。
农业部首席水产专家王武教授将“盘山模式”概括为“1+1=5”,即“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现如今,“盘山模式”不再限于一地,而是推广到其他许多省份,并且自成特色。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早在1991年,盘山县就利用大片水田资源,试验稻田养蟹。经过多年的试验,终于攻克了稻蟹共养的技术难题,解决了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中的矛盾问题,实现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埝埂种豆的立体生态养殖。
与传统单一种养不同,也与其他稻田共养模式不同,“盘山模式”主要的技术要点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养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减少,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生产出优质稻米;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投饵、早入养殖田,河蟹既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加大田间工程、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河蟹养殖规格,又保证了河蟹质量安全。
金秋十月,笔者在盘山县的水稻田里看到,成熟的水稻一片连着一片,一亩挨着一亩;俯下身子,就能看到田里的河蟹。“传统的稻行行间距是一样的,都是9寸,我们为了河蟹的生长,将稻行改成了宽窄行。水稻还是13500穴,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已。由于采用宽窄行,充分利用了边际效益,边上的水稻通光、透气,长势更好。”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卫新介绍说。
据测算,“盘山模式”现在一公顷稻田收入在3.75万元以上。这里还有一个法宝——认养稻田。
在盘锦市大洼区向海街道石庙子村的大洼认养农业总部基地,一块块稻田里竖着写有“庄主”号码的牌子,这些稻田都是被人认养的。坐在城市的家中,就能看到自己认养的稻田种植过程,秋后还能吃上自己稻田里的按需要新碾磨的米。从去年开始至今年,参与这种生态认养的已经有8000多人,遍及上海、北京等大城市。
“作为稻米之乡,盘锦希望能将更多生态农业的理念传播出去,多提供质优的米,形成有效供给。”盘锦市粮食局副局长孙永义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