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拟出台新规,食品标识不得标注“零添加”
记者了解到,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中明确规定,食品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不能使用“不含转基因”“非转基因”“特供”“特制”“特需”“监制”等词语或者类似字样介绍食品;同时,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标识上标注低油、低盐、低糖或者无糖的提示语等。
但由于最终意见稿尚未发布,目前食品企业标注“零添加”并不算违规。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所谓的“零添加”产品更健康,导致市面上“零添加”产品层出不穷。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发酵工程专业一位教授表示,他支持不得标注“零添加”。什么是“零添加”?字面上理解就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没有人为添加其他物质,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等。而商家所指的“零添加”,往往是指没有添加其中一部分添加剂,比如防腐剂、甜味剂等,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添加。
“当前出现的‘零添加’是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普遍的心理诉求,这也与企业的宣传相互促进。因为消费者有相关需要,企业会开展更多的宣传,而企业越宣传,消费者也越需要。当然,实际受益者只有企业,消费者只是买了个心理安慰而已。”有业内人士表示,“零添加”其实是商业上的一个噱头,最终会造成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一旦有了“零添加”的标识,消费者就会认为食品添加剂是有害的。
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没必要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类物质在各种食物中出现,比如色泽诱人的蛋糕甜点、口味丰富的各色饮品、简单快捷的方便食品等,它就是食品添加剂。不过,由于对食品添加剂认识不全面,很多人总是谈“添加”色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也曾表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片面地宣称无添加、零添加,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这样会加深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商家自己。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车明秀专门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科普,她表示一些传统食品里面就有食品添加剂,以豆腐为例,在东汉时期古人就会用卤水点豆腐,卤水就是食品添加剂,属于食品凝固剂。现如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只有生产工艺技术上确实有必要,同时经过风险评估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能批准使用,因此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健康没有危害。以防腐剂为例,有的食物腐败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防腐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使食品更安全。
就目前而言,不同的品牌和不同生产企业对“零添加”概念的解释并不一样。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理性,避免陷入“零添加”的误区。
买酱油学会看这几个指标
对货架上眼花缭乱的酱油品牌、价格,有什么指标能帮助我们挑选酱油呢?
第一,看配料表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酱油中的鲜味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分解产物游离氨基酸,因此氨基酸态氮是衡量酱油鲜度的很直观的指标,数值越大,代表酱油越鲜。
这个指标还被用来划分酿造酱油等级。据我国GB18186-2000《酿造酱油》国家标准,酱油被分为三级至特级。氨基酸态氮(以氮计)含量≥0.80 g/100 mL为特级;≥0.70 g/100 mL为一级;≥0.60 g/100 mL为二级(低盐固态发酵酱油)、≥0.55 g/100 mL为二级(高盐稀态发酵酱油);≥0.40 g/100 mL为三级[3]。
第二,看食用方法,分清佐餐酱油和烹调酱油。两者的卫生指标不同,佐餐酱油因为可以直接入口,因此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更加严格。而烹调酱油用来烹饪炒菜,最好不要直接食用。GB18186-2000《酿造酱油》国家标准规定,配料表应注明“用于佐餐和/或烹调”。
第三,看酱油用途。酱油按用途可以分为生抽和老抽。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加入焦糖色,经特别工艺制成的浓色酱油,比生抽更加浓郁。如果你想做红烧等需要上色的菜,可以加点老抽。
第四,注意酱油中的钠含量。可以通过营养成分表看钠含量,在氨基酸态氮含量一样的情况下,可以选钠含量低的那一款。
简而言之,在选酱油时关注氨基酸态氮、食用方法、用途、钠含量,基本都能选到好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