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学会了厨艺大师教授的“味道密度”概念后,我的烹饪技艺得到了显著提升。
昨天我决定烹饪一碗美味的西红柿鸡蛋汤。我认真地削皮、炒汁、调味、勾芡、打蛋花……当我以为一碗鲜红色、金黄色、酸甜美味的国民靓汤即将完成时,却发现家里的香油用完了。
我拿起香油瓶,用力摇晃了一阵,但仍然无法得到一滴。最终我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虽然只缺了一滴香油,但汤的味道却因此缺失了不可忽视的一份香气。在厨房里,这种小小的遗憾常常发生,尽管我前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缺少一滴香油,菜品的效果就相差甚远。
对于新手来说,可能懒得炒锅,却经常为自己炒出的菜不够香而苦恼。在我家,我自认为是一个烹饪大师,也是香料收藏家的老爷子,却总是搞不清楚为什么今天炖的肉又有苦味。而我老婆也经常与我争论,为什么凉菜非得加上香菜和葱丝才好吃。
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解释一个关于“味道”的问题。前面提到的困扰,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都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甚至,了解了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停止关于“炖肉时候一定要焯水”这个永无休止的争论。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个味道上的小细节——“味道密度”。在物理学中,密度是度量质量与体积之间关系的指标。在烹饪领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指标吗?
吃一口小米辣,一定比吃一口尖椒更辣。一口陈醋,一定比一口香醋更酸。一颗砂糖桔,一定比一颗柠檬更甜。以此类推,味道也遵循着“密度”的概念。我们已经熟练地运用了味道密度,以提升烹饪的效果。例如,葱姜蒜的应用就是因为它们的香味密度大,可以为菜品提供更多的香味,而且获取它们的香味也相对简单,只需要高温即可。换句话说,它们比茄子、豆角、土豆更适合用来炒锅。
在烹饪的初期阶段,炒菜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把食物做熟,使营养更易消化吸收,同时提升风味。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烹饪的技术也得以发展,煎炒烹炸的技术也随之出现。厨师们发现,食材之间的搭配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某些食材只需要少量加入,就能使整道菜的味道大幅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们为我们筛选出了越来越多的“高密度”食材,如花椒、大料、茴香籽、陈皮、肉桂等。然而,用食材给食材调味总是有些麻烦,需要增加更多的处理工作,并且需要想办法激发它们的味道。
于是,调味料被发明并应用于烹饪,使烹饪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这种烹饪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了解了所谓的“味道密度”理论,对我们的实际烹饪有什么指导意义呢?首先来看看焯水是否必要的问题。
焯水是一个备受烹饪爱好者争论的话题。不支持焯水的人认为,焯过水的肉会失去一部分鲜味,并且在焯水过程中会损失一些营养。然而,支持焯水的人则认为,焯水可以去除肉类内部的血水,达到去腥的目的。
从“味道密度”的角度来看,我更倾向于支持焯水。血水残留中含有大量的腥味成分,即使残留少量也会影响菜品的口感。因此,去除腥味的同时突出本味的鲜香是至关重要的。
继续解释前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炝锅?为什么炖肉会苦?为何凉菜需要葱丝和香菜?
炝锅的目的是为了堆积香味,而葱、姜、蒜等调料都属于味道密度大的主要食材。它们像香味炸弹一样,在高温下释放出浓郁的香气。炖肉会苦是因为过量食用香料,如白芷、陈皮等,它们的苦味会影响菜品的口感。因此,在使用香料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
凉菜需要葱丝和香菜是因为在没有经过高温处理的情况下,食材很难释放出本味。因此,葱、姜、蒜等味道密度大的食材在凉菜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了解和运用“味道密度”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烹饪技艺,使菜品更加美味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