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为何这么香?原因找到啦!
发布日期:2021-6-20 发布者:admin 共阅763次 打印本文
【文章字体:

随着气温的升高,

  有健身需求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的饮食变得清淡,

  西蓝花、牛油果、鸡胸肉,

  成为了餐桌上的三位“常客”。

  其中,

  鸡胸肉无疑是健身轻食界的“网红”。

  各式各样的鸡肉制品,

  成为了“618爆款”。

  鸡肉,为何这么香?

  历史上还有哪些和吃鸡有关的故事呢?

  今天咱们一起聊一聊,

  “吃鸡”。

  吃鸡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鸡的国家之一,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据《周礼·春官》中记载 :“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以时。”在当时,人们驯养鸡用于报时,并非食用。

  
到了春秋时期,已有民间关于养鸡的记载。《孟子·尽心上》说:“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一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景象。

  对于秦汉时期的百姓来说,吃鸡是一件难得的事,只能在重大节日才能吃鸡。据《汉代物价新探》的研究表明,在当时,鸡肉的价格要比猪牛羊肉高不少。

  “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

  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和养鸡技术的发展,鸡越来越成为农家必养的家禽,家中有鸡说明农家粮食丰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

  唐宋有不少诗人都用诗歌赞美了农家的丰足,足以表明在当时鸡肉待客是中国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吃鸡是标准的中国农庄式待客之道。

  在宋代,鸡肉是高官上层的佳肴,在广大市井民间,虽然都知道鸡肉好吃味美,却也只能在婚丧嫁娶或者款待客人等严肃的场合才会备下鸡肉菜肴。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的起因,就是因为鼓上蚤时迁偷吃了祝家庄用于报晓的公鸡,被祝家人发现,由此引发了一连串冲突以及大战。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之后逃亡途中,遇到自己救下的金翠莲父女,金翠莲款待恩人的菜肴,第一道是鲜鱼,第二道就是嫩鸡。 从《水浒传》对鸡肉菜的定位来说,鸡肉是用于待客等比较高级的场合,对应的是贵客,并不是寻常人随便就可以吃到的菜肴。

  到了明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吃鸡不算太难,但天天吃鸡有点难,相比之下,天天吃鸭肉倒是更容易做到的事。

  鸡肉菜肴,你最喜欢哪个?

  在东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足以奠定鸡肉的地位:

  “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断魂。”

  鸡肉的魅力,在于不管蒸、煮、炖、炸、焗、炒、熏......皆能成美味。

  关于鸡肉料理,小农闭着眼睛也能数出许多来:

  东三省招待女婿必备的——小鸡炖蘑菇

  最适合大块朵颐的——新疆大盘鸡

  香酥不油腻的——老北京炸鸡

  列车标配的——德州扒鸡

  洪七公吃了都说好的——叫花鸡

  令人回味无穷的——口水鸡

  “满堂红”的——辣子鸡

  带有“家国情怀的”——江西三杯鸡

  “一锅鲜”的——云南汽锅鸡

  广东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白切鸡

  有“凤凰投胎”说法的——猪肚鸡

  带有思念味道的——海南文昌鸡

  从吃法上讲,中国人对于鸡肉的处理方法,花样门类丰富,可谓南北方皆不同,甚至每家每户,都有独家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