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水稻田
10年前,从脚踩高跟鞋的都市白领,成了不离五谷杂粮的地道农人。身份转变,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
早年,我父母给东阳当地酒店配送肉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每逢寒暑假,我就帮着父母送货,逐渐掌握了识别肉质好坏的技巧。我发现,父母对养殖场的环境很挑剔,为了采购到品质好的猪肉,父亲会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山上,一去就是大半个月。这种对食材品质的执着,让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
建在山上的有机养猪场
毕业后,我一直在外企工作,穿了近10年的高跟鞋和职业装。2012年,父母年迈,我决定从企业辞职,接手家中经营的7个种养基地和几家销售门店。
初入农业领域,但我有着自己的“生意经”——进军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当时,我了解了“有机食品”的概念,觉得很有前景,家里的种养基地有潜力,但距离有机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徐艺珈在种植基地
那时候,国内对“有机农业”的概念还很陌生。我多次到国外考察学习,决定遵循德国的有机农业标准,改造种植基地。
“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很严苛:土地必须三年以上没有使用过化学农药,在种植过程中坚决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有害物质和转基因种子;空气质量需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灌溉水源清澈,达到饮用水标准;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空养中的大棚
其中,土地的认定标准,是我面对的第一道门槛。打个比方,为了将100亩的土地改造成有机土壤,需要向外圈出10倍面积的土地,用于保护中间的土壤。为此,我前后共投入6个种植基地,不到一年的时间,七八千万启动资金所剩无几。
一片土地,即便从未使用过农药化肥,自打做有机认证起,就要空养三年。这三年“颗粒无收”,令我背上了八千多万的债务,周围也传来不认可的声音。但在2015年底,好消息传来,种植基地通过了德国有机农业标准认证。2016年初春,8000多头有机猪销往上海,我的“有机”事业终于步入正轨。如今,我们的“有机”种植基地总规模已超10万亩。
欧卓雅有机产品展示
在我看来,食物,是会“说话”的。受父母种植理念的影响,我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好食材,我们家人身体都也很健康。这些食材传达的“信号”,让我坚信“有机”这条路没走错。我也期待,未来将会迎来越来越多行业“同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