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农产品“第二次生命”!贵州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发布日期:2023-11-6 发布者:gsyncp 共阅1574次 打印本文
【文章字体:
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农产品加工被称为农产品的第二次生命,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招。
当前,贵州奋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
秋风渐起,地处盘州市胜境街道的中志浩刺梨工坊,产品展示大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刺梨啤酒、刺梨汁、刺梨口服、刺梨面膜等刺梨深加工产品。
“拥有刺梨易拉罐饮料生产、刺梨口服液生产等刺梨精深加工生产线11条,年加工能力5万吨。”中志浩刺梨工坊生产负责人蔡正权介绍。
一条集自有基地种植、规模化深加工、产品研发、休闲旅游与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逐渐成型,中志浩刺梨工坊成为刺梨行业的“佼佼者”。刺梨原材料的精深加工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产业链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产业链上游的种植稳步提升。通过订单农业覆盖刺梨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带动农户上万人,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刺梨产业是贵州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各级各部门倾力扶持和各类企业用心经营下,刺梨产业转型升级动能强劲。目前,贵州刺梨产业已经形成多个知名系列产品。一条条产业链在贵州大地上延伸,书写着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立足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以优势产业为引领,乡村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深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目前,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茶园、刺梨、蓝莓、李子规模引领全国,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三;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去年以来,贵州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升级设施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生产、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
科技赋能提升硬支撑
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贵州各地开发全产业链,做实深加工产业,借助现代化的加工企业,让更多贵州特色农产品变成畅销产品,挺进大市场。
在地处修文县的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州省粮食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厨房”一片忙碌,每天生产数以万计的包子、馒头等面点;在金沙县特色食品精加工产业园内,加工车间加班加点运转,赶制来自省内外的订单。
一家家加工企业产销两旺,是贵州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的生动缩影。
2022年,贵州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加工企业、推动科技工艺创新等举措,不断提升本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目前,贵州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
随着贵州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统筹产地、销地和园区布局,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加速助推农业现代化
10月末,紫云红芯红薯采收接近尾声。坐落于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的贵州圆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在抓紧调试设备。该公司生产负责人吴朝鹏说:“11月初起将开足马力加工紫云红芯红薯面条等深加工制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白石岩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云红芯红薯的核心产区,种植历史超过200多年。近年当地打造“紫云红芯红薯乡镇”,今年该乡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土疙瘩”变“金元宝”。紫云自治县在巩固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军紫云红芯红薯系列产品深加工领域。
一条条产业链在贵州大地上延伸,书写着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辣椒、贵州牛肉、“维C之王”刺梨、“李中精品”蜂糖李、“黔地灵草”天麻……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贵州“接二连三”开发“土特产”多种功能、深挖农业多元价值,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多覆盖面广、从业人数多、持续效益好、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特色产业在贵州各地培育壮大,贯通产加销,将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尽可能多留在当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植根于贵州山地的特色种养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以工业化思维谋篇布局,贵州各地优化加工布局,抓实加工企业培育,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不断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销售有订单、增值能分红,让广大农户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日子越过越红火。